各式賽車、無人機、機械手臂……4月22,走進三明學院圖書館創(chuàng)意空間,這些造型奇特、技術精湛的作品讓人眼前一亮,它們都是出自三明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學生之手。“每一件作品的零部件都是學生自己設計、焊接的?!睓C電工程學院副院長高浩自豪地說。
創(chuàng)意空間展出的作品只是機電工程學院辦學成果的一個縮影。近年來,學院以培養(yǎng)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宗旨,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(yǎng),將“第二課堂”開展得有聲有色。
2017年來,三明學院連續(xù)兩年獲得世界機器人大賽2v2總冠軍,擊敗的對手都是諸如清華大學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、西安交通大學等國內頂尖高校,含金量不言而喻。
邱思杰是這支參賽團隊的指導老師。他說,因為大賽每年都在暑期舉行,為了備戰(zhàn)比賽,大部分學生都選擇放棄暑假,在機電學院實驗中心三樓“閉關”研究。,整個團隊從白天一直待到凌晨。
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。邱思杰介紹,從建隊選人開始,他們就嚴格篩選,隊員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(yè)知識,還得對機器人有濃厚的興趣,兩者缺一不可。從機械設計到程序編程,到算法研究,進隊的學生通過參加各類專業(yè)知識的講座,接受老師一對一的培訓,為大賽摩拳擦掌。
每屆大,每場比賽也只有短短幾分鐘。為了這幾分鐘的舞臺,學生們沒少花功夫。由于參賽者大多是新人,比賽經驗并不豐富,純粹靠老師指導和隊友間相互幫助,把機器人的雛形一點一點摸索出來,再反復修改。幾乎每個參賽的機器人,都被拼拆了10次以上,拼了拆,拆了拼,只為能在比賽中大放異彩。
如今,機電工程學院學子已有165項科技作品獲得專利,參加各種技能大賽獲得國家級獎項16項,省級獎項350余項。
三明學院堅持貼近地方產業(yè)實際,明確提出“面向福建,三明優(yōu)先”的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緊盯核心產業(yè)、龍頭企業(yè)等,注重對地方發(fā)展的貢獻度。
2017年,三明學院與三鋼集團合作共建,成立“三鋼閩光智能裝備項目驅動創(chuàng)新班”,深入開展人才培養(yǎng)、科技研發(fā)等項目合作。
與興趣班類似,創(chuàng)新班沒有專業(yè)壁壘,在校學生無論來自什么專業(yè),只要對項目感興趣,通過筆試面試,就能加入研發(fā)團隊。
高浩是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兼項目負責教師。在課堂上,他強調最多的就是要嚴謹,因為這是做項目而不是參加比賽,比賽中參賽作品成功率可以是90%,而放在項目中,成功率就必須要達到99%,甚至更高,因為只要失敗一次就證明研發(fā)的產品是不合格的。
整個項目研發(fā)過程中,高浩與其他教師所做的僅僅是將創(chuàng)新研究的公式步驟介紹給學生,具體的設計策劃方案由學生與教師各自制訂,最后綜合討論。
,學院自主研發(fā)的國內首套基于機器視覺大型砂輪片在線更換系統成功投入使用。經過測產,2/3,用工人數減少3/4,每年可為三鋼實現經濟效益1.6億元。
機電工程學院還聚焦三明機械產業(yè)綠色鑄鍛裝備、冶金壓延智能裝備、高端汽車零部件、機器人制造等新興領域,形成三明學院機械學科的研究特色,努力建設成為福建省制造業(yè)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(yǎng)基地。